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最新动态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2025-01-245

农业农村部:近日下发通知,对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做好当前农业抗干旱防寒潮工作作出进一步部署,推动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央行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领域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从6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制度型开放。

商务部:1月13日至19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环比,下同)上涨0.2%,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5%。食用农产品市场:粮油批发价格略有波动,其中豆油、花生油分别上涨0.2%和0.1%,菜籽油下降0.2%,大米、面粉基本持平。

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发布《2025年全国大豆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预计2025年全国大豆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35亿亩次,重于上年。其中,大豆根腐病、大豆食心虫在东北春大豆区,甜菜夜蛾在黄淮海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区,烟粉虱在黄淮南部有偏重发生风险。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1月23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白糖、玉米、玉米淀粉、原木、生猪、粳米小幅上涨;棕榈油跌超2%,棉花、豆二、豆油跌超1%,苹果、红枣、棉纱、菜油、花生、菜粕、菜籽、豆一、鸡蛋、豆粕小幅下跌。

吉林:截至1月15日,吉林省累计收购新粮398.3亿斤,同比增加119.5亿斤。其中,累计收购稻谷64.5亿斤,同比减少10.8亿斤,稻谷市场弱势运行。

黑龙江:省种业技术服务中心印发《黑龙江省2025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的通知,通知中推出298个2025年黑龙江省农业主导品种。

河南:近日,省气象局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发布设施农业雪灾和低温冻害中风险预警,提醒广大农业从业者提前做好防灾准备。做好在田作物的管理工作,通过防寒保暖措施,合理调控温湿度,补光追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云南: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993.5万吨,比上年增加19.5万吨,增长1.0%,粮食再获丰收。

乌克兰农业部:截至1月22日,2024/25年度(始于7月)乌克兰谷物出口量为2447.1万吨,高于一周前的2361.6万吨,比去年同期的2224.6万吨增长223万吨或10.0%,一周前同比提高14.8%。

加拿大农业部:2025/26年度加拿大油菜籽产量预计为1750万吨,比上年的1784.5万吨减少1.9%。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1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估计为222万吨,高于之前预测的219万吨;豆粕出口量估计为181万吨,略微高于一周前预估的180万吨;玉米出口量估计为353万吨,高于一周前预测的299万吨;小麦出口量估计为689,278吨,高于之前预估的662,090吨。

泰国商务部:12月份,泰国大米出口量同比下降7.1%。2024年大米出口量增长13.4%。

俄罗斯谷物联盟(RGU):1月1日至20日,俄罗斯谷物出口量为138.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约47%。

国家、地方政策粮食交易公告早知道(2025年1月24日-1月31日)

来源:中粮协信息处根据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告编

来源:农业农村部

1月23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直到央视纪录片播出,才知道了这个低调的“餐桌”守护

“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诗仙”李白的这句诗道出了粮食的珍贵。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一餐一食离不开农民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整个农业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精细运转。

从种植、收购,到运输、仓储,再到加工与供应链管理……这些环节构建起了粮食流通的“大动脉”,关系着国人能否吃得饱、吃得好。近日,CCTV1播出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之《粮安天下》篇,揭开了一家“宝藏央企”的面纱。这家企业不仅在老百姓的餐桌上耳熟能详,也是守护中国农粮产业发展的“幕后英雄”之一。

纪录片《大国基石(第二季)》之《粮安天下》播出(视频截图)


从积极务实助农增收,到国内外粮油供应链的高效布局,再到以技术创新满足饮食升级需求,这家企业一直以大国粮企的担当与实力,持续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默默守护天下粮安。


一份订单,让小麦从地头直达卖场


粮食丰收的喜悦,只有扎根土地的农民才能体会,但丰收后的不安也如影随形,一年的耕耘成果能否卖上好价钱,成了农民最大的心事儿。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而农民增收,不仅需要保障种植端丰产,还需要畅通销售渠道,让粮食卖得出去,卖得上价。

位于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弯西北顶端的巴彦淖尔,被誉为“塞上粮仓”,也是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区之一。之前,由于市场竞争及价格难以保证等原因,当地农民种植小麦的意愿下降。后来,“订单农业”模式在当地逐渐铺展开来,新的变化发生了。

中粮集团通过农业经纪人收购种植户的小麦(视频截图)

农户王富强家中有28亩地。6年前,他听说中粮在当地投资了3.7亿元建设中粮面业巴彦淖尔项目,给周边农户下“订单”,收购小麦。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出13亩地参与其中。

跟随“订单”而来的,还有中粮统一为所有订单农户们提供的种子。在麦子生长季,中粮聘请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也会亲自到各个农户家里,提供播种、施肥、用药、灌溉全过程的技术指导。

“订单农业”开展的第一个收成季,王富强在中粮院内完成交割后,很快收到了卖粮款。他粗略算了下,13亩地多卖1000多元。第二年,他早早与中粮签订了协议,而那些原本不愿种小麦的农户,也纷纷开始种小麦。

龙头企业的到来,带来了收购需求,将一个个扎实的收购订单送到农户手中,农户既吃了定心丸,又学习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种得放心,也种得更加舒心。

随着中粮在当地收购小麦数量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小麦“订单”种植。据估算,中粮开展的小麦订单帮助当地4000余户农户增收4800万元。而农民增收的背后,巴彦淖尔的小麦和面粉深加工产业也在向着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一张流通网,将优质农产品送往餐桌


粮食丰收,距离端上老百姓的餐桌更近了。这时,一张由物流、贸易、加工仓储等环节铺就的流通网开始运转,将丰收的喜悦转化为餐桌的丰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对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来说,保障这张流通网的稳定至关重要。

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中,北方7省区粮食总产量占一半以上,加之南方地区人口聚集,肉禽等需求带动饲料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类粮食需求剧增,成为国内主要的粮食消费区和流入地,“北粮南运”已经成为稳定国内粮食供需平衡的“大动脉”。

大连北良港作为“北粮南运”的主要枢纽港之一,每年都有近600万吨的北方粮食从这里启运,一路向南。据了解,这座现代化港口正是中粮旗下的粮食物流港口,也是中粮在全国建立的443个粮食中转节点、“两横三纵”粮食运输通道的组成部分。而这些纵横交错,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情况,每天都清晰地呈现在中粮粮食物流信息化平台上,通过智能数字化技术手段,工作人员还可以实现实时查看和调度运输。

从北向南,自西向东,夕发朝至,川流不息,千万条运输线构筑起老百姓饭碗的底气。

桑托斯港(视频截图)


将视线移至全球农粮贸易运输上。如今,老百姓的餐桌日趋丰富与国际范儿。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愈加频繁出现进口农产品。巴西、南非的玉米,哈萨克斯坦的小麦,澳洲的美酒,新西兰的奶制品……这些都离不开高效稳定的全球农粮贸易运输网。纪录片中就讲述了中粮在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巴西建设农粮运输码头,开展全球农粮贸易的故事。

巴西的桑托斯港是巴西乃至拉丁美洲最大的港口。2022年,中粮成功获得巴西重要粮食出口枢纽——桑托斯港STS11粮食专用码头的25年特许经营权,并于2023年起进行扩建。2024年8月,STS11码头扩建工程已进入关键阶段,待建成后,将有更多巴西农产品从这里出发,运往全球。

巴西只是中粮全球供应链建设的一部分。在今年的进博会上,中粮就曾表示,公司已经与全球多个优质产地建立贸易往来,致力多元化产品来源地,持续优化农产品结构。目前,中粮集团年经营量达1.7亿吨,形成了遍及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农产品贸易物流网络,从事谷物、油脂油料、糖、肉、棉花等大宗农产品采购、储存、加工、运输和贸易,在南美、黑海等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亚洲新兴市场间建立起稳定的粮食走廊。

若把物流运输视为流通网络中的一条条连线,那么粮食仓储加工则如同这网络上的关键节点。在保障粮食流通与供应的版图中,中粮集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充分运用数字化等前沿技术,将粮食仓储加工的“点”与物流运输的“线”进行高效链接。

中粮集团在主要物流节点、粮食产区,建设粮油生产基地、综合性产业园,这一举措有效缩短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加工地的距离,实现农产品就近加工,极大提高了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效率。据了解,一瓶食用油从原料到达港口,到产品奉献到消费者餐桌上,只需要24个小时的时间。纪录片以中粮东海粮油加工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代表,介绍了这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粮油加工基地“惊人”的保障能力——这里一天的食用油加工量,可满足约150万个三口之家一个月的用量。


一次次探索,带来全新味蕾体验


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消费理念的提升,饮食习惯正悄然变化,比如,“轻食”“低GI餐”出现,让我们看到现在的年轻人更加注重原生、简单、健康的饮食;而老年人则注重食补,偏向选择营养成分高的食材。可以说,“吃得好”是当下的“主旋律”。

在如何让老百姓“吃得好”上,中粮也在不断探索。就拿大米来说,自古以来,国人都是“大米脑袋”,对米饭的口感和品质有着执着的追求。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大米口感好又兼营养高?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就此展开了多年研究,完成300余种大米香气与成分分析,最终通过仿真实验发现,稻米碾磨度控制在9%时能有效保留营养,口感与黏度达到最佳平衡。这就有了中粮福临门的“自然香”系列大米。

科研人员正开展稻米咀嚼和消化仿真实验(视频截图)


除了大米研究,中粮集团还聚焦油、糖、酒、肉、茶等品类,通过客群研究、技术研发、品质调控等方式升级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

就拿食用油来说,作为老百姓厨房必备之物,一款好油既要营养健康,又要与食材“百搭”。中粮旗下的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携手中粮油脂研发中心,成功突破了“0”反式脂肪酸一级大豆油的加工技术,让大豆油更加营养健康、符合消费者需求。此外,中粮研发团队还迭代研发出了多款新型油品,适用于多种使用场景,如糕点制作专用油脂,以及烹饪小龙虾、海鲜的小龙虾专用油等。

在让老百姓“吃得好”的路上,中粮是认真的,相关的探索从未停步。比如,研发团队历经10年努力,成功破解全麦粉及全麦制品保质期短、营养素流失、口感差的难题,研发的行业首创全麦粉稳态化技术开辟了全麦粉新赛道。

再比如,国内益生菌产业起步晚,为解决进口菌株“卡脖子”难题,中粮旗下蒙牛乳业历经18年探索研发,采集分离出优质益生菌菌株,并顺利完成实验、试产,最终实现国产自主益生菌在优益C全线产品中的应用。

仓廪实,天下安。从助力锻造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到守护“舌尖上的健康”,这样的“宝藏企业”值得更多人关注。

来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一图读懂《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

来源:新华社

中国饭碗——实生薯

       科学家又想到了一个方法:用马铃薯浆果里的种子进行有性繁殖,以排除块茎上感染的病毒。科学家实验发现,实生种子在有性繁殖过程中,能排出一些病毒,继代繁殖的种薯几乎不带病毒。

       马铃薯的果实是自授花粉而形成的浆果,有圆形、椭圆形的,里面有100~250粒种子。人们大多熟知西红柿植株上结的浆果,可能还不知道马铃薯的枝头上同样也结着浆果,它的形象与西红柿还有点相像呢。

       科学家在秋天采收马铃薯果实,脱出种子,第二年像小麦、玉米一样直接播种籽粒。可是马铃薯自授花粉的实生种子,长出来的苗弱,结的块茎也易畸形,不能完全遗传母本的性状。

       20世纪20年代,科学家来到马铃薯的故乡—南美洲,在那里获取了多种野生种质资源,进行人工杂交授粉,选育新品种。

       经过多年的精心实验,科学家培育出新的马铃薯实生种子,但在大田种植,还是发芽缓慢,出苗率低,产量低。

文摘自南京出版社出版、师高民主编的“中国饭碗丛书”李建成编著的《 食全食美·马铃薯》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