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最新动态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2025-01-0914


发改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其中,扩围支持老旧营运货车和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将田间作业检测终端、植保无人机、粮食干燥机(烘干机)、色选机、磨粉机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

粮储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新季秋粮21092万吨,收购进度总体快于上年,收购工作进展顺利。

国资委: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加快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体制机制。深扎人工智能“根技术”,深入实施“AI+”行动,大胆使用人工智能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充分激发人才潜能和创新创造活力。

农业农村部:2024年,共开展3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5大类23398个样品,涉及123个品种和136项参数,总体合格率首次达到98%,比2023年上升0.2个百分点。

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两新”重要标准研制。截至2024年底,已经发布“两新”重要国家标准168项,其中2024年应该完成的129项已经全部完成,2025年需要完成的165项标准已提前完成了39项。

司法部:近日,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安心行动”的通知》,提出法律援助服务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一个目标”“四个重点”和七项措施,帮助劳动者顺心生活、安心工作。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1月8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棉花、红枣、棉纱、菜籽、玉米、玉米淀粉、鸡蛋、原木、生猪、棕榈油、粳米小幅上涨;苹果、菜粕跌超2%,菜油跌超1%,花生、白糖、豆一、豆二、豆粕、豆油小幅下跌。

辽宁:今年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将加大力度,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和企业绿色储粮,发挥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作用,持续推动全省解决“地趴粮”的具体举措落地见效。

浙江:2025年浙江省粮食物资系统不提新口号,围绕“持续推动粮食物资现代化先行”,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聚焦关键重点,心无旁骛抓落实、创新创造抓落实、务求实效抓落实,全力以赴推动发展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为全省全国大局贡献积极力量。

湖北:2024年12月30日-2025年1月3日,全省油菜籽收购均价5900元/吨,与上周持平;菜籽油出厂均价11140元/吨,较上周上涨70元/吨。

广东:近日,召开2025年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今年主要在九个方面着力:一是着力实现立法和规划“双轮驱动”;二是着力推进重大改革任务落实;三是着力增强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四是着力提升物资储备管理效能;五是着力推进“数字粮储”建设;六是着力推进粮食储存节约减损;七是着力落实行业及储备监管责任;八是着力助推“百千万工程”;九是着力加强队伍建设。

陕西:为保障重大节日和重要时段粮油市场平稳运行,省发展改革委、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对做好2025年春节等重要节点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俄罗斯政府:2024年1月1日至12月15日,俄罗斯共出口8350万吨谷物及加工产品,同比增长4%。

船运调查机构ITS:2024年,马来西亚的棕榈油出口量为1560万吨,同比增长9%;毛棕榈油出口量为369万吨,同比降低2.5%;精炼棕榈油出口量为438万吨,同比提高9.5%。

巴西外贸秘书处:2024年12月份,巴西豆粕出口量为205.6万吨,去年同期出口量为192.2万吨;玉米出口量为426.6万吨,去年同期出口量为606万吨。

乌克兰政府:2024年12月1-29日乌克兰豆粕出口量为9.6万吨,同比增长13%,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刷新了2019年5月创下的前峰值9.36万吨。

来源:农业农村部

1月8日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小麦交易结果


来源:中华粮网

1月8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北 大 荒 集 团

“智慧田”里有“狠活”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明确提出“打造智慧农业”;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再次提到“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而在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

      蓝图绘就,狠抓落实。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智慧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已实现全覆盖、北斗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北大荒云计算大数据中心远程监测农作物生长……如今,行走在北大荒的千里沃野,智慧农业技术将农业生产、管理、收获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看屏幕、看数据正逐渐成为北大荒“新农人”的日常。

      智慧农机 释放种地劳动力

      智能育种、精量点播、智能叶龄管理分层、变量精准施肥、无人机植保、遥感监控、智能诊断、无人驾驶……北大荒集团所属各农(牧)场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智能化。

      见苗三分喜,秧好半年粮。从传统的人工育秧到全智能机械化育秧,随着“数据+农业”的智慧农机广泛应用,实现了水稻育苗“机器换人”,现在,北大荒育秧工作已由原来“苦力活”变成了“轻松事”。

      农场智能化育秧基地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秧苗移栽前全程智能化,采用轻简智能化机械装备替代人工作业、智能调控替代个人经验、规模运营替代个体经营的新型秧田生产服务模式,并通过装备高效、监测智能和作业精准的生产管控系统,确保输出高品质壮苗。

      去年春播期间,智慧农机助力北大荒“新农人”跑出了种植“加速度”。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二分公司第二管理区水稻科技示范户魏国家的水田里,一盘盘嫩绿的秧苗被搬上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插秧机上,伴随着“哒哒哒”的响声,插秧机依照设定好的路线在水田来回穿梭,一株株茁壮的秧苗被整齐地植入稻田,宛如一个个“士兵方队”等待检阅。

      与此同时,在二道河农场第六管理区种植户孙军政家的水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技术人员编程启动后,自动前进、升降、转弯、插秧。“去年,我安装了智能驾驶导航系统,仅需一部手机就能高标准完成路径规划和启停操作,使机械不再依赖于驾驶员,有效缓解了农忙时节雇工难、雇工贵的问题。”作为农场农机无人化的受益者,孙军政实现了脚不沾泥、手不碰水就能完成农业作业。

      2024年,北大荒集团全面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更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精量播种机、高性能插秧机、辅助驾驶设备等各类农机装备2.8万台(套),重点打造8个智能农机示范基地。目前,已实现水旱田主要种植环节智能农机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7%,农机自动驾驶设备配置率达40%。

      智慧管控 农活省力又省心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水旱田数字农业示范区,推广应用数据采集、远程灌溉、土壤养分监测等新技术,通过物联网分析和科学管理,推动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各环节实现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

      过去,农田管理跑断腿;现在,北大荒的“新农人”在农业管控上不断绽放“数智”之美。

      “智能滴灌滴水流量小,可以精确控水、随时给肥,在玉米出苗、拔节、籽粒形成等关键时期及时提供水分和养料。相较传统灌溉方式,能直接把农作物需要的肥料随灌溉水适时、适量地输送到植株根部,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到10%以上,让农业用水用肥更高效,为农作物丰收提供了保障。”说起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好处,新华分公司农业生产部副总经理梁志辉深有感触。

      从过去的机车喷施到如今的水肥一体化应用,从三天两头往地里跑到在家用手机就能照顾苗情,在北大荒集团,这样的夏管场景已经随处可见,农业智慧管控逐渐解放了种植户的双手。

      2024年,北大荒集团严格执行农机“六统一、七加强”作业标准,不断完善五大作物全环节标准体系,强化农艺措施执行到位率。制定农业、农机、农产品加工等各类标准共285项,其中,发布或参与制定企标162项、国标企标35项、行标企标50项、地标企标24项。依托集团“四级”标准管理架构,做到农时把控最佳、农艺措施最优、作业标准最高,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农业标准化率达到100%。

      数据监控 实现看天到看屏

      一库汇万象,一图揽全局。如今在北大荒,种植户已逐步告别“看天吃饭”的传统种植模式,尽享“万物互联”式的农耕体验。

      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庆丰分公司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通过一块巨幅电子屏,对农作物的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进行远程监控,通过回传实时数据,全面掌握不同地块农作物的生长状况,精确识别农作物是否出现营养素缺乏或早期病虫害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

      2024年,庆丰分公司依托农业数字化智慧平台构建多级数据采集体系,实现了对全场70万亩耕地的全面数据监控。

      八五六分公司气象站使用的QY-3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可接收处理“葵花8号”卫星数据信息,每10分钟更新1张云图,实现对气象信息云演算和精准化输出。分公司还新增设了11套天圻智能生态站、两套一体化气象监测设备、两套一体化虫情测报灯、8套土壤养分监测设备和31台田间视频监控,实时监测农田的各类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串联,与智慧育秧、智能灌排、变量施肥、遥感监测等操作进行数智链接,打破气象信息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壁垒”,实现气象信息辅助“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全链条,用“数字气象”服务模式助力种植户增收,推动农业生产数智化发展。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牧)场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一系列新技术、新体验、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北大荒这片黑土地上生根发芽。北大荒人坚持以智慧农业关键技术为牵引,以场景创新为基础,打造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协同创新和引领示范的新高地,蹚出一条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道路。

来源:北大荒集团

全国农技中心 今年做好病虫害监测防控 减轻产量损失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饭碗——马铃薯的试管苗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又找到了一个新方法,就是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茎尖是块茎最不易受到感染的部位。经过茎尖剥离培育的脱毒苗,能脱去病毒。

      秋季,科学家在田间选择生长旺盛的马铃薯,提早收获,待块茎渡过休眠期后,在培养箱内进行茎尖脱毒培养。当薯芽长到两厘米左右时,科学家穿上白大褂,像外科手术大夫一样,拿上解剖刀,切下茎尖,剥去外层大叶片,切下带有叶原基的茎尖生长点,接种到装有特定培养基的试管内进行培养。待长出四至五片叶的小植株时,按节切段,每节带一个叶片,接种于培养基上。如此反复,继代培养,扩大繁殖,培育了足够的试管苗,再移植到大田里栽植。

      试管苗摆脱了病毒的感染,恢复了原有薯种的生长发育特性,但在大田种植难度较大。

文摘自南京出版社出版、师高民主编的“中国饭碗丛书”李建成编著的《 食全食美·马铃薯》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