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最新动态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2025-09-222

中粮协“农粮行业数智化转型之路”专题会在沪成功举办

      2025年9月19日,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农粮行业数智化转型之路”专题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紧密围绕国家“十五五”规划战略愿景,汇聚了农粮领域的权威协会、顶尖企业及技术专家,共同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技术在粮食生产、加工、储备、流通等环节的应用和实践,加快推进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任智在致辞中表示,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他指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耕地资源约束和消费升级三重压力,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数字技术赋能生产要素,提高行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任智表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政府部门已将数智化转型纳入农粮产业升级核心路径,并将成为国家“十五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储粮、中粮等龙头企业正积极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开展合作,他分享了中储粮新津库、成都库、镇江库及湖州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等在架空式粮食气膜仓、智能扦样设备、数字化智慧科技赋能、绿色智能低温储粮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任智指出,本次会议是中粮协与华为合作的良好开端,未来协会将继续搭建服务平台,携手各方推动行业数智化转型,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华为中国政企大企业国资央企总经理曾成钢在致辞中表示,华为作为一家服务数百家运营商、数万家企业客户以及数亿消费者的ICT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超长产品链条和复杂交易场景带来的运营与管理挑战,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来提升作业效率、保障交易质量,是华为的战略选择。他介绍,华为通过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栈自主可控技术,已帮助中粮、中储粮、北大荒、先正达等第一产业客户实现数智化运营,降本增效。他认为,人工智能正从小模型走向大模型,未来将支撑第一产业从育种、种植、养殖和食品加工全产业链智能化发展。

      本次专题分会设置了多场紧扣主题的专题演讲。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元作《粮食行业信息技术的现状与未来》报告,从产学研视角阐释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华为咨询专家王贵以《华为数字化转型实践&案例》为题,分享了华为在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优秀实践经验。

      中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代表介绍了数智化在农垦领域的应用;中粮科工股份有限公司代表围绕数智技术赋能农粮食品的转型升级,分享了从种植到加工环节的技术创新;北大荒信息有限公司代表阐述了公司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践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代表就数智化赋能智慧种植展开探讨,分享了服务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实践经验;中科星图维天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气象大模型如何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各位演讲嘉宾从全产业链各环节出发,全面展现了数智技术在农粮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实践成果。

      19日下午,参会嘉宾集体赴上海世博展览馆参观华为HC展厅,现场观摩和体验了华为在各行业领域的最新研发成果与解决方案。

      本次“农粮行业数智化转型之路”专题会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交流平台,全面展现了数智技术赋能农粮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创新实践。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要加快推进我国农粮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共同筑牢大国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秘书处

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强听取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实施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

图片

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

图片

粮储局:近日,发布2025年第4号公告。决定废止《国家粮食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2件行政规范性文件。

图片

工信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方案》从着力优化供给、助力扩大消费、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生态、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等方面部署15项任务,推动轻工业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

央视财经: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目前,我国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各地科技助力确保秋粮收获,筑牢丰收基础。今年,当地通过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多管齐下,预计全年粮食面积、单产、总产有望实现“三增”。

图片

经济日报:发展“人工智能+”必须坚决避免无序竞争、一哄而上。这为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划定了“红线”,也要求各地和各行业因地制宜推进“人工智能+”。

图片

气象台:未来一周,江南华南晚稻区食源条件良好,适于水稻“两迁”害虫迁入和辗转为害,水稻“两迁”害虫大量回迁气象风险高,并提出具体防治建议。

图片

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发布《2025年黄淮海夏玉米冬小麦“双晚”技术意见》。针对今年秋收秋种天气条件和生产形势,黄淮海地区要持续推进落实夏玉米适期晚收、冬小麦适期晚播“双晚”技术,全力夺取今年夏玉米丰收、夯实明年冬小麦丰收基础。

图片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9月19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菜粕涨超1%,棉纱、菜油、菜籽、白糖、豆二、豆粕小幅上涨;苹果、棉花、红枣、花生、豆一、玉米、玉米淀粉、鸡蛋、原木、生猪棕榈油、粳米、豆油小幅下跌。

图片

河北:截至9月9日当周,全省小麦收购均价为1.187(元/斤,下同),出库均价为1.202;玉米收购均价为1.16,出库均价为1.177;面粉(富强粉,25公斤/袋)批发均价为1.77,零售均价为1.88。

图片

江西:截至9月15日,全省各类企业本年累计收购早稻87.8亿斤,其中国有粮食企业30.3亿斤,其他企业57.5亿斤。

图片

船运调查机构ITS:9月1-15日期间,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为742,648吨,较8月份同期的724,191吨增长2.55%。

图片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9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估计为752.6万吨,高于一周前预估的743万吨;豆粕出口量估计为218.9万吨,高于一周前预估的211万吨。

图片

法国农业部:本年度法国磨粉小麦产量有望达到3330万吨,较上月预测的3310万吨有所上调,并且已较去年大幅反弹29.8%,这主要得益于去年受雨水影响的歉收情况得到显著改善。

图片
来源:农业农村部

9月19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强“链”拓“局” 创新驱动——“十四五”时期中粮实现现代产业体系跃升
图片

蹄疾步稳 坚实向前


图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变化,中粮集团蹄疾步稳、坚实向前,以不断完善的战略布局、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持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在建设世界一流大粮商征程中迈出新的步伐。

     “十四五”期间,中粮集团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完成阶段性目标:年进口农产品达6000万吨,超过我国年均粮食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

图片



产业布局

以科技筑牢发展根基


     “十四五”以来,中粮集团着力提升企业在国内外、上下游、产销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高水平、高质量构建起现代化农粮产业体系。

     从量上看,加工产能持续扩容、供给能力稳步增强。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中粮国内农粮加工能力增至7600余万吨,比“十三五”末的2020年增长超50%。其中,油脂压榨产能和压榨量、稻谷加工量、炼糖产能均居行业第一,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从质上看,农粮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十四五”期间,中粮牵头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数智化改造为引擎、绿色低碳为底色,“十四五”期间,中粮有效推动企业实现知识更新、技术革新、产业创新。


创新驱动

数智引擎加速升级


      广西崇左,物联网、卫星、无人机、土壤进行监控的“智慧蔗田”,甘蔗缺水可以实现自动报警;河南漯河的智能工厂,自动扦样检测系统与高速摄像设备协同作业;宁夏蒙牛“灯塔工厂”建立了全系统、全链条、全流程、全自动的“全数智能力”......

     “十四五”以来,中粮集团智能农业“花式”上新,不断塑造企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竞逐科技高地。瞄准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中粮集中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AI技术在关键领域应用落地:注射级药用蔗糖“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垄断,获得首个注射级蔗糖领域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首次开发的阿洛酮糖酶制剂通过国家卫健委安全评审,列入食品加工助剂目录;自主研发的MMR型磨粉机,国内市占率达40%以上,改变了国内高端装备市场长期由外资品牌主导的局面;自主开发以PC-01为代表的益生菌株,实现对进口菌株的替代。

——激发创新活力。为了让老产业新起来,新产业强起来,2024年集团成立科技创新部,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前瞻产业进行布局,创新动力与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以中粮糖业研发的国产烘焙糖为例,打破进口糖垄断局面以来,已通过106家高端客户认证,销量位居行业第一。

——驱动绿色发展。紧盯绿色化,“十四五”期间,中粮累计建设零碳工厂10家,其中打造了食糖、粮食贸易、酒、茶叶等行业首家零碳工厂,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5家。2024年,集团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160万吨,可减少15万亩土地破坏。目前,食糖、乳制品、饮料、食用油等单位产品能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中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推动企业向“新”而行、“质”胜未来。


多元蝶变

民生福祉更添质感


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立足国人饮食喜好和体质特点,中粮持续创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推出一批差异化、高附加值粮油食品,引领传统农粮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亚麻籽油、9%黄金研磨大米、宝宝营养面、蛋糕预拌粉系列产品,有效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多元化需求; 系统攻克全谷物在营养保留、感官品质等领域核心技术瓶颈,形成适合中式蒸煮、西式烘焙等不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助力国人餐桌营养健康升级; 通过特种食品攻关,研制推出的58种航天食品,在中国空间站为航天员提供膳食保障。

……

     “米袋子”“油罐子”......一个个舌尖故事的背后,不仅传递出中粮满满的诚意与温暖,更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日常餐桌的三餐四季,到特殊场景的膳食保障,中粮以产品创新为纽带,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融入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油脂,既让传统农粮产业焕发新活力,也让国人在舌尖上的满足中,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时代发展的温度。


图片


立足农粮食品行业,中粮以自我革新驱动成长,沿着全产业链持续精进,夯实竞争力、发挥行业引领。面向未来,集团将完善战略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营效益;在“十四五”目标落地见效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路径,以稳健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 稳中向好

来源:新闻联播

中国饭碗——马铃薯的长期储存

      当然,想要长时期保鲜马铃薯,采收时节的把握、贮前的晾晒、贮期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马铃薯采收期要适宜。采收过早,薯块成熟度不够,干物质积累少,会影响产量。采收过晚,会增加病虫害侵染危害的机会,并且易受冻。对于生长茂盛的田块,收获前要割秧并运出田外,使地面暴露于阳光下晾晒三五天,促使马铃薯薯皮老化、木栓层加厚,减少搬运过程中的破皮损伤,减少病菌侵染风险。要选择晴天及土壤干燥时收获,马铃薯出土后要晾晒几天,散发水分,降低体内“田间热”,提高薯块的耐贮性和抗病菌能力。

文摘自南京出版社出版、师高民主编的“中国饭碗丛书”李建成编著的《食全食美·马铃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