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办等28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宣传周活动定于9月11日启动,活动主题为: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
农业农村部:近日,部署开展秋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将派出5个工作组赴河南、湖南、江西等重点用种地区进行督促指导,开展现场监管执法。聚焦小麦、油菜、蔬菜等重点作物,加大对种子市场、经营门店等抽查力度,严把种子质量关,切实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商务部:1-7月份,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45781.6亿元,同比增长8.2%。
认监委:近日,发布新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规则》。《规则》进一步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从适用范围、认证依据、认证机构和认证人员基本要求等13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的主要规定。
中物联:8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11.7点,环比上涨0.3%。从指数运行情况看,指数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大宗商品市场延续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9月5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菜油、菜粕、菜籽、玉米、玉米淀粉、棕榈油、豆油涨超1%,苹果、花生、豆一、豆二、原木、豆粕、粳米小幅上涨;鸡蛋跌超1%,棉纱、白糖、生猪小幅下跌。
辽宁:截至9月3日,全省粳稻收购价为2956元/吨,进厂价为2922元/吨;玉米收购价为2272元/吨,进厂价为2290元/吨;小麦粉批发价为4.81元/公斤;粳米批发价为5.51元/公斤;大豆油批发价为55.50元/5L。
江苏:近日,公布江苏省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第十批收储库点名单。
山东:近日,公布山东省202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第六批收储库点名单。
河南:截至9月3日,全省小麦收购均价为2390元/吨,玉米收购均价为2290元/吨,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500元/吨。
广东:截至8月31日,全省累计收购新季早籼稻50.8万吨。
阿根廷农业部:截至8月27日,阿根廷农户预售2025/26年度小麦240万吨,比一周前高出14万吨;预售2024/25年度大豆3054万吨,比一周前高出66万吨。
摩洛哥谷物贸易商联合会:6-8月份,摩洛哥小麦进口量为1,366,380吨,比去年同期的1,650,952吨减少17.2%。
俄罗斯谷物联盟:8月份,俄罗斯谷物出口量为549.2万吨,其中小麦484.8万吨、大麦43.9万吨、玉米20.5万吨。
乌克兰农业部:截至9月3日,2025/26年度(始于7月)乌克兰谷物出口量为442.3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792万吨。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预计9月份巴西将出口玉米636.9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656万吨;大豆出口675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516万吨;豆粕出口193.6万吨;高于去年同期的162万吨。
南马来西亚棕榈油公会:8月1-31日,南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环比减少2.65%,其中鲜果串单产环比减少4.18%,出油率(OER)增长0.29%。
9月5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粮科工以数字化转型叩开产业新门
破局——从“等项目”到“创赛道” 数字化不再是选择题
曾几何时,中粮科工凭着传统工程设计服务的光环,订单主动找上门,设计师常感慨“图画都画不完”。但随着农粮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市场饱和,新建项目锐减,同样具备甲级资质的同行还不断蚕食份额,“找项目”成了新难题。
现实倒逼下,科工看清了未来方向:工业化推进中,农粮行业的老旧厂区升级改造是大势,数字化更是新建项目的“标配”。2020年,科工成立食品冷链事业部——数字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从最初的设计手段革新,逐步转型为覆盖顶层规划、解决方案、运营指导的数字化服务,彻底跳出“等项目”的被动局面,在升级改造的蓝海中开辟新赛道。
赋能——“工艺+数字”双轮驱动 破解行业真痛点
没有数字化基因的科工,并没有选择和同行硬拼技术术语,而是把“懂工艺”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按照科工整体战略规划,数字化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管佳佳与团队围绕科工深耕的粮油加工、冷链物流、仓储、食品四大领域,从熟悉的细分领域起步,立志在每个领域都做出至少一个标杆项目。
在某数字化项目竞标中,竞争对手们大谈大数据平台、数据工具,客户却因专业术语望而却步。“我们不是简单的技术搬运工,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构产业逻辑的工程师。”科工数字化团队给出了这样的自我定位。团队精准捕捉用户需求,用通俗语言讲清“如何整合数据、用数据提增长、快速获取关键指标”。
为项目量身打造三大平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平台、生产MES系统、工业数采AI分析平台,构建集成供应链服务、生产管控、设施管控、运营管理四大中心,实现设备物联与数据统一分析。生产组织从部门管理转向条线管理,预期实现人员减少50%以上,人工效能反升60%;供应链响应速度快21%,管理成本降34%,运行成本降46%,设备运维效率提60%,业务数据分析速度提80%,真正用“工艺+数字”帮客户实现价值跃迁。
效能跃迁背后,是科工团队秉持“比甲方更懂甲方”的理念,深度剖析项目痛点问题,并将工程设计基因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最终成功走出的一条破局之路。这其中,管佳佳一语道破关键,“我们懂工艺痛点,更懂如何用技术对症下药。”
聚力——生态圈+人才双螺旋 补上转型短板
科工团队多是工艺专业出身,跨领域做数字化成了难题。但团队没退缩,管佳佳带领成员走出舒适圈,主动调研学习——先后与华为、京东、罗克韦尔等科技企业合作,补数字化短板;频繁走进工厂,摸清现场需求与融合工艺痛点,逐步构建产、学、研联动的生态圈,形成联合开发、专利共享的模式。
人才方面,科工推行“引智+育才”计划:一方面引进工艺算法、AI技术专家;另一方面建立“数字化导师制”,培养既懂工艺又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形成“产业专家+数字工程师”的团队结构,为转型储备了核心动能。
未来——从“方案商”到“生态构建者” 锚定长远价值
如今的科工,已从“工程设计服务商”蜕变为“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中水金枪鱼加工中心项目便是典范。面对园区库存、加工、交易协同难,以及数字孪生管理等复杂需求,科工迎难而上,逐个击破。搭建一体化产业运营平台、设施设备管理系统,还基于BIM技术建立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以创新方案重塑园区数字化管理。
建设后,中水金枪鱼加工中心设备自动化运维效率提高60%,仓储人员减少30%,业务数据分析速度提升80%,实现统一平台化管理。
未来,科工目标清晰——短期打造核心业务产品,包括供应链管理平台、生产制造管理平台、能源管理平台以及一体化的运维管理平台,让数字化有“灵魂”,真正贴合产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长期建立行业数据库,推动开放共享的粮油食品产业数字生态。
以数智为犁,耕好产业沃土
中粮科工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搬运,而是用数字技术重构产业逻辑的革新。从数字化项目的效率跃升,到中水金枪鱼加工中心的生态协同,每一步都紧扣行业痛点,用“懂工艺、重实效”的特质,消除了“传统科工也能做数字化项目”的质疑。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科工团队将继续以科技为犁,深耕农粮冷链产业沃土,把“重构产业逻辑”的蓝图,一笔一画绘成农粮冷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景,让数智力量真正在产业里扎根生长,向更智慧的远方进阶。
2025年服贸会9月10日至14日在首钢园区举办
秋日,黄土高原,天高云淡,到处都是收获马铃薯的景象。山间地头不时有袅袅炊烟升腾起来,这是在做“锅锅炉烧洋芋”了。
有田间挖洋芋的,有地头烧洋芋的,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有土坎且土质较硬的地方,先把剖面铲齐,向里挖出灶台门似的小洞口,待挖到一定深度后,再从上面向下挖,上下连通,修成灶台样的“锅锅炉”。当然,灶膛和上面圆口的大小,要根据洋芋的多少来定。接着,用备好的土块沿着上面圆口一圈圈往起垒,越向上口越小,形成一个尖塔状。在灶膛里放进柴草点燃,熊熊火苗伴着浓烟在尖塔的空隙间呼呼地窜出,一直把尖塔的土块烧红烧透。洋芋下“锅”前,先把灶膛里的炉灰掏出来,不然先放入的洋芋会被烧焦。随后,用大土块把灶门封住,把尖塔打开一个缺口,边向灶膛里扔洋芋边向下捣土块,待洋芋和土块全部埋进了炉膛,就迅速地将整个灶台捣烂拍碎,再铲来湿土,厚厚实实地埋起来,不让一点热气走漏。大约40多分钟后,洋芋就熟了。挖开灶膛,一粒粒圆滚滚的洋芋就坦露出来,掰开后,一股芳香扑鼻而来,就地而食,野味十足。
锅锅炉烧洋芋,也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原始的马铃薯烹饪方法了。大道至简,如此烧洋芋之法,不用锅碗,也不用清洗,也可算是最高明的烹饪法了。
当初,印第安人面对采挖来的巴巴斯,点燃篝火,将石头烧热再把巴巴斯放在石头上烤熟时,肯定不会想到,在千百年之后,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还有这么一种烧洋芋之法。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