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党支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建党”“七一”主题党日活动
7月4日,中粮协党支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建党精神”“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参观“进京赶考”之路红色地标——清华园火车站旧址。
活动上,大家驻足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与文献前,在主题展陈中回顾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史。1949年3月,中共中央领导人乘火车进入北平,为走出迈向新中国的步伐创造了条件。清华园火车站成为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地,这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走向建设的历史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即将开启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围绕近期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表示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以“赶考”精神激发奋进的力量,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工作中,为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副书记衡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参加了活动。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工作的通知》。活动主题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努力将丰收节打造成展示“三农”向好的“大平台”、促进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
民政部:近日出台《行政区划代码管理办法》,这是我国行政区划代码管理领域首个部门规章,将于9月1日起施行。
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通知,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商务部等9部门:日前,联合印发《2025年家政兴农行动工作方案》,从四方面提出14项工作任务,深入实施家政兴农行动,推动扩大家政服务供给,促进家政服务消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海关总署:近日,发布《关于进口埃塞俄比亚豆粕检验检疫要求的公告》。7月3日起,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埃塞俄比亚豆粕进口。
粮油信息中心:截至7月4日当周,国内主要油厂大豆压榨量233万吨,周环比下降16万吨,月环比上升9万吨,同比上升34万吨,较过去三年同期均值上升53万吨。预计本周油厂开机率维持高位,压榨量在235万吨左右。
央视新闻:7日,国务院食安委部署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从业人员可通过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选择向所在单位或市场监管部门报告风险隐患,对报告重大隐患的予以重奖。
全国农技中心:近日,发布《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技术指导意见》。旨在为加强玉米中后期病虫防控,促进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7月7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鸡蛋跌超3%,红枣、花生、菜粕、豆一、豆二、玉米、玉米淀粉跌超1%,苹果、棉花、棉纱、菜油、菜籽、白糖、原木、生猪、豆粕、棕榈油、粳米、豆油小幅下跌。
江西:日前,省农业农村、气象部门联合发布早稻高温热害风险预警。全省96个县(市、区)有热害风险,其中8个县(市、区)风险很高。
河南:截至7月2日,全省小麦收购均价为2390元/吨,玉米收购均价为2320元/吨,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530元/吨。
四川:深入推进种业振兴。加快培育育繁推创新联合体,建设四川省农作物种子安全评价基地等平台,推动天府现代种业园、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提能增效。深入实施制种基地提升三年攻坚行动,落实规模化制种补贴政策。支持种业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海南:近日,省粮储局发布《2025年海南省国家级价格监测周报(第25期)》。本期玉米批发价为2443元/吨;小麦粉批发价为3.82(元/公斤,下同),零售价为8.71;中晚籼米批发价为4.86,零售价为9.97;粳米批发价为4.90,零售价为9.94。
粮农组织:6月份,FA0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28.0点,较5月上升0.5%。此次价格上涨主要受到肉类、乳制品和植物油价格的推动。预计2025年全球谷物产量将达到29.25亿吨,比此前预估的29.11亿吨增长0.5%。
乌克兰农业部:截至7月3日,乌克兰已收获33.19万公顷谷物(含豆类作物),相当于计划面积的3%;以收获产量86.57万吨,平均单产每公顷2.61万吨。
巴西外贸秘书处:6月1日至30日,巴西大豆出口量为1342万吨,去年同期为1396万吨;豆粕出口量为200.3万吨,去年同期为208.0万吨。
欧盟委员会:截至6月29日,2024/25年度(始于7月1日)欧盟27国谷物进口量为30,607,241吨,比去年同期减少8%,上周同比减少8%;谷物出口量为31,531,75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31%,上周同比减少31%。
7月7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
从西安到阿斯塔纳——农业合作沃野万里同耕
6月的北哈萨克斯坦州,农场主鲍尔江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家万亩小麦,脸上洋溢着笑容。几年前,他还在为粮食销路辗转难眠,如今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的订单让他的丰收有了稳稳的归宿。“种子还没入土,收购合同已经签好,价格透明公道。”他感慨道,“是爱菊让土地真正活了起来,让我们的生活好了起来。”
数千公里外,西安浐灞国际港,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菜籽油的中欧班列(西安)缓缓驶入爱菊园区。油脂的醇香仿佛穿透集装箱,诉说着一段跨越十年的丝路“粮缘”。
2015年,这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西安老字号粮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踏上中亚土地。没人能预料,一粒合作的种子,会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怎样的未来。
最初的拓荒充满艰辛。2015年寒冬,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爱菊团队顶着刺骨寒风,在冻土之上昼夜施工。短短半年后,一座年加工能力30万吨的现代化油脂厂拔地而起,成为哈萨克斯坦规模最大的同类工厂,也成为中国效率与诚意的生动注脚。
更大的突破在于模式创新。考虑到哈萨克斯坦“种粮难、卖粮难”问题,爱菊集团牵头组建新型订单农业合作社,并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当地农场主等多方共同参与,采取“订单农业、订单收购”方式,实施种植、管理、收割、存储等全链条运营方式,指导当地农户“种什么、种多少”。“‘订单农业’形成了农业领域的命运共同体,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
“三位一体”的跨国供应链更成为保障粮源的“钢铁动脉”。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作为境外粮源集结中心,阿拉山口综保区化身精深加工与中转枢纽,西安浐灞国际港则成为辐射西北的集散心脏,这条陆路大通道让粮食实现高效流转。
产能合作的根基,深植于民心的交融。在北哈州爱菊园区,民心相通不是口号,而是浸润在日常点滴中的温暖实践。
45岁的阿莉娅是爱菊哈萨克斯坦园区的一名财务人员。2019年,当得知公司将组织她和几位同事前往遥远的中国西安考察学习时,阿莉娅有些担心。然而,当双脚真正踏上西安的土地,一切疑虑开始被新奇与震撼取代。宏伟壮观的兵马俑诉说着千年历史,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展现着东方魅力,现代化的爱菊西安园区更让她看到了公司的实力与未来。“那次西安之行,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遥远国度的想象。”阿莉娅的语调轻快起来。当2023年公司再次组织赴西安学习时,阿莉娅精心挑选了漂亮的民族服装,“我心里充满了期待,就是想好好感受西安,享受这段旅程”。
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暖,也最终融化了阿莉娅一家人的心。“爱菊对我们真诚相待,我们也真心喜欢上了中国。”“去年,我18岁的女儿要出国留学,选择其实不少。但我们全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选择了西安。”
女儿抵达西安后发生的一切,更让阿莉娅心中的感动满溢。“爱菊的中国朋友们,知道我女儿初来乍到,立刻像家人一样伸出了援手。他们买来各种吃的塞满了冰箱,细心地把床铺整理得整整齐齐,还特意带着她在校园里熟悉环境,认路认人……”阿莉娅的声音微微有些哽咽,“那一刻,我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那份无微不至的关怀,心里真是又暖又踏实。这份情谊,我永远记在心里。”
沃野万里同耕,孕育共同未来。爱菊的成功实践,鼓舞了更多中国农业企业西进的征途。随着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加速落地,农业合作被置于更突出位置。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锦信(西安)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哈萨克斯坦图尔克斯坦州签署《“一带一路”中哈现代油料作物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
“我们初步规划在当地建设200万亩油菜种植基地。未来,生产的毛油将通过中欧班列(西安)运回国内,进行精炼加工与销售。”该公司负责人苏裕杰介绍。
哈萨克斯坦国家企业家商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商会积极推动哈萨克斯坦企业与西安企业开展合作。以农业领域为例,来自西安企业的智能灌溉、数字化种植等先进技术使农作物单产明显提升。资源互补与技术共享正不断深化双方合作,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当合作的犁铧深耕于互信的土壤,当共赢的种子浸润于民心的泉水,新时代的丝路故事终将超越地理的阻隔,书写中国与中亚命运与共的时代篇章。
来源:新华社
百项“绿色储粮应用”守护大国粮仓
来源:央视新闻
悠久的栽培历史,广袤的种植区域,迥异的生态环境,漫长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取舍,再加上自花授粉的特性,谷子很容易产生种质分化,形成繁多的品种。我国谷子种质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科学家启动了对谷子质资源的研究。各省区市也陆续开展谷子资源的征集工作,截至2012年,国家长期库共收集保存谷子种质资源26633份,中期库保存了15223份,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