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国资委: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发改委:与巴西有关部门负责人签署关于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人工智能合作等合作文件,加强双方在基础设施、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
商务部:1—5月,我国服务贸易稳步增长,服务进出口总额32543.6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14033.7亿元,增长15.1%;进口18509.9亿元,增长2.7%。服务贸易逆差4476.2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52.2亿元。
商务部:6月23日至29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环比,下同)上涨0.2%,生产资料市场价格与前一周持平。食用农产品市场:粮油批发价格稳中有涨,其中菜籽油、豆油分别上涨0.4%和0.2%,大米、面粉、花生油均与前一周持平。
统计局: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2025年6月下旬与6月中旬相比,26种产品价格上涨,20种下降,4种持平。农产品(主要用于加工):
央行:发布《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规则(征求意见稿)》。明确了CIPS参与者的账户管理、注资、资金结算等详细流程。仅对参与者业务行为提出原则性要求,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有效适应CIPS业务发展和功能升级的需要。
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适用问题执法指南(一)》。《指南(一)》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列举了广告法律法规适用的“负面清单”,以进一步厘清广告法律法规适用范围,明确广告监管职责边界,为广告监管执法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引。
农机化总站:近日,印发《关于印发<2025年南方双季稻抢收抢种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旨在切实做好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等机械化生产工作,强化机械化措施助力粮油等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夯实秋粮丰产基础。
中物联: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110.8点,环比上涨0.5%。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7月4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菜籽、白糖、鸡蛋、粳米小幅上涨;红枣跌超4%,苹果、棉花、棉纱、菜油、花生、菜粕、豆一、豆二、玉米、玉米淀粉、生猪、豆粕、棕榈油、豆油小幅下跌。
黑龙江:截至5月底,全省种植定制基地面积达138.7万亩,市场主体增至306家,预计2025年定制农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甘肃:当前全省冬小麦收获累计完成445.42万亩,收获进度57.33%,机收率达95.5%;冬油菜收获累计完成152.53万亩,收获进度达94.15%。全省累计完成夏种复种面积141.7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0.48万亩(夏玉米9.71万亩,豆类34.84万亩,薯类19.09万亩,其他谷物26.84万亩)。
俄罗斯农业部: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将小麦出口税降至零,自7月9日起生效。这是自2021年开始征收小麦出口税以来首次取消该税,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免受价格飙升的影响,并抑制过度出口。
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自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哈萨克斯坦新季粮食出口总量达到900万吨,较2023—2024年同期增长60%。
美国农业部:截至6月26日,2024/25年度美国对中国(大陆地区)玉米出口装船量为3.3万吨,去年同期为280万吨。
俄罗斯谷物联盟(RGU):6月份,俄罗斯出口小麦112万吨,同比减少74%。其中,对埃及出口25.4万吨,同比减少75%;对土耳其出口13.7万吨,同比减少64%;对阿尔及利亚出口3.3万吨,同比减少90%。
加拿大统计局:今年加拿大农民种植近2146万英亩油菜籽,低于3月份预测的2160万英亩。
7月4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中 储 粮 集 团
经济日报|绿色储粮技术赋能大国粮仓
当前,夏粮收购全面展开、稳步推进。中储粮集团位于各小麦主产区的收储企业在努力确保夏粮颗粒归仓的同时,广泛应用绿色科技储粮技术,确保粮食储存安全、品质良好,助力端牢中国饭碗。一起来看《经济日报》报道
↓↓↓
眼下,全国夏粮小麦大规模机收基本结束,收购工作正紧锣密鼓展开。
6月18日下午,中央储备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库区,一辆辆载满成熟小麦的红色送粮重卡缓缓驶入库区现场,等待收粮作业。其中一辆已来到浅圆仓自动化液压翻板作业线上,随着车头缓缓抬起,颗颗泛着清香的小麦打着滚争先恐后翻进下方卸粮口,大概20分钟后,50余吨小麦实现颗粒归仓。
“新仓装新粮,今年新启用的浅圆仓作业效率更高,而且更利于粮食绿色安全储存。”中储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景伟说,为更好实现粮食颗粒归仓,库区新建的11栋浅圆仓目前已可全面投入使用,单仓容量达1万吨。
王景伟介绍,与传统平房仓相比,浅圆仓仓体结构简单、受力均匀,占地面积小,单仓仓容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高,采取机械化进粮方式可将整体效率提高4倍至5倍。而且进粮过程能始终让粮食处于封闭空间,极大减少了灰尘飞扬,改善了作业人员的工作环境。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根据储备粮轮换制度,每年要对存储中一定比例的中央储备粮进行轮换。近年来,绿色储粮技术持续创新,一系列确保粮食常储常新、节粮减损的科技手段纷纷登场。
“每一粒小麦都是会呼吸的有机体。粮食储藏是使小麦几乎接近休眠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减缓品质变化。”中储粮阜阳直属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春林告诉记者,在储粮方面,目前中储粮各个直属库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包括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氮气气调等。
据介绍,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不同地区粮仓采用的科学储粮方法各有特点。比如,北方粮仓采用的内环流控温可让粮仓做到自带“中央空调”——在冬季低温天气里,通过自然通风将冷气储存在粮堆内部,形成“冷芯”;夏季外温升高时则将粮堆“冷芯”中的冷空气抽出,吹拂粮面。冬冷夏用,自给自足,实现低温低碳环保储粮。此外,配合智能通风储粮技术,设定智能通风模型参数,精准捕捉通风时机,通过降温通风、排积热通风、保水通风等实现科学通风。
在南方,氮气气调应用较为广泛。这是一种将氮气从空气中分离后输送到储粮仓房的氮气气调储粮技术,其通过降低粮堆氧气含量,减弱粮食呼吸代谢作用,达到防治储粮害虫、延缓粮食品质变化的效果。
“除了氮气,我们也在尝试使用二氧化碳气调。”李春林告诉记者,二氧化碳气调储粮的要求为35%以上的浓度维持15天。相较于氮气气调,其对仓房气密性要求较小,杀虫时间相对更快。该技术现已在平房仓应用,在浅圆仓的使用工艺需进一步研究。
不过从目前看,由于二氧化碳气源多为外部购入,存在来源不稳定、价格波动等问题,在粮食行业尚未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绿色科学储粮是大势所趋。对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二次利用,既有助于节粮减损、优粮优储,还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经济、生态、社会等效益。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推动制碳成本降低,该技术有望成为实现绿色储粮的有效路径之一,进一步助力粮食常储常新。
来源:中储粮集团
各地各部门优化服务 助力节粮减损
来源:央视新闻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谷子和外直中空的竹子一样,是谦谦君子的象征。人们常说,做人要放低姿态,像一株谦虚的谷子,默默地垂下头,用饱满的谷穗证明自己的实力。不是吗?谷子无法“言传”,却用一生的姿态启示人们:腰挺起来,是成长的需要;腰弯下去,则是成熟的标志。挺直腰,是一种品格;弯下腰,则是一种美德。谷子与人,皆是如此。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