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最新动态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2025-06-303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围绕“补短板、锻长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巩固和提升优势领域领先地位,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部署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审议通过《农村公路条例(草案)》,对不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的农村公路,抓紧升级改造、尽快实现达标。

图片

央行:建议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要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图片

粮储局:近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麦粉>等2项标准意见的通知》。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27日。

图片

商务部:6月16日至22日,全国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环比,下同)下降0.2%,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0.6%。食用农产品市场:粮油批发价格略有波动,其中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分别下降0.2%、0.1%和0.1%,面粉与前一周持平,大米上涨0.2%。

图片

商务部:近日,经批准,中美双方进一步确认了伦敦框架细节。中方将依法审批符合条件的管制物项出口申请。美方将相应取消对华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性措施。期望美方与中方相向而行,不断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

图片

统计局: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比1-4月份增加6034.1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11.6亿元,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723.9亿元。

图片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印发《食品补充检验方法“揭榜挂帅”工作方案》,以创新机制带动全社会研发优势力量,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进一步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图片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6月27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棉花、棉纱、菜粕、白糖、豆一、豆二、玉米、原木、豆粕小幅上涨;苹果、红枣、菜油、花生、菜籽、玉米淀粉、鸡蛋、生猪、棕榈油、粳米、豆油小幅下跌。

图片

河南:截至6月24日,小麦收购均价为2390元/吨,玉米收购均价为2310元/吨,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530元/吨。

图片

云南:上周,全省监测点小麦收购均价为2.64元/公斤,中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92元/公斤,粳稻收购均价为3.01元/公斤,玉米收购均价为2.45元/公斤,国产油菜籽收购均价为6.15元/公斤。

图片

船运调查机构ITS:6月1日-2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为1134230吨,较5月1-25日增长了6.8%。

图片

加拿大农业部:近日,发布6月份供需报告显示,加拿大2025/26年度小麦产量预测不变,仍为3473万吨,比上年减少0.7%。

图片
来源:农业农村部

6月27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中 储 粮 集 团

央视新闻 | “黑科技”升级 粮食“住”进好房子

收购的粮食如何保存?6月26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对中储粮粮食储存技术进行了报道。让我们跟随央视记者一起到河南、湖南等地的中储粮粮仓,看看如何用“黑科技”守护粮食安全。

浅圆仓:粮食归仓“坐”电梯

在河南新郑中储粮新港直属库,十个高度超过30米的高个子浅圆仓分列两排,一个浅圆仓就装有9800吨小麦,但占地面积却是传统平房仓的四分之一。虽然储粮量大,一人却可以“足不出户”管理3到4个浅圆仓。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线上实时查看粮食状态。

据中央储备粮新港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管理科副科长张大伟介绍,摄像头最大可以放大到23倍,确保仓内粮食颗粒清晰可见。在浅圆仓配套的工作塔,粮食通过进粮口后,如同乘坐电梯,由提升机送到4楼圆筒筛进行初步清理,再被分送到2、3楼振动筛进一步清理除杂。

工作塔整个设计产能是每小时200吨,1万吨的仓房3到4天就可以完成入库。入库快,出库同样高效。利用粮食自流惯性,通过仓壁设置的出粮口,每小时可出库200吨粮食。

气膜仓:粮仓有了“新外衣”

同样利用粮食自流惯性的粮仓,还有这个正在建设中的9000吨级气膜粮仓。在湖南长沙望城区,五个刚刚充气成型的白胖子气膜仓挺立在绿树之间,他们设计装粮高度26.6米,内径24米。

据中央储备粮长沙直属库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李天宇介绍,总体施工进度完成了60%左右,预计今年年底会完成施工,装粮计划在2026年的一季度开始进行。

小麦适宜在密闭干燥25度以下的环境中储存,否则易滋生霉菌虫害。气膜仓最外面是气膜层,里面有起支撑作用的钢筋混凝土层和起保温隔热作用的聚氨酯层,这三层一体化成型,气密性达到国家高标准粮仓要求的六倍以上。气膜粮仓可以解决南方高温高湿下粮食保鲜等难题。

技术人员表示,气膜仓相比于浅圆仓,就像穿了两件衣服,一件是用来保温的“棉衣”,另外一件是减少外界水分侵入到粮食中去的“雨衣”,而且良好的气密性更有利于应用氮气气调技术,使储粮保持常储常新的状态。

来源:中储粮集团

守耕地红线 增沃土良田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饭碗——谷子的单产突破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谷子品种的不断改良,我国谷子的单产一直在提高,从1949年的0.847吨每公顷到2012年的2.440吨每公顷,单产水平翻了一番多。我国各省份之间谷子的单产差别较大。总体看来,吉林、山东的谷子单产水平较高,甘肃、陕西的则较低。同一省份年际间波动也较大,高时可达到4000公斤每公顷,低时不到300公斤每公顷。虽然波动较大,但是各省和自治区谷子的单产总体还是呈增长趋势,涨幅为10%~160%。

文摘自南京出版社出版、师高民主编的“中国饭碗丛书”冯佰利、宋慧编著的《光华灿烂·谷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