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最新动态
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晨报
2025-05-132

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各方应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中方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图片

新华社: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如下,美国将修改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中国将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规定的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采取必要措施,暂停或取消自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图片

粮储局:5月12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2024年度秋粮达3.45亿吨,为近年来较高水平。

图片

海关总署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和区外加工贸易有关管理措施的公告》。本公告自2025年6月10日起实施。

图片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第905号公告,对“广优华占”等水稻、玉米、马铃薯、普通小麦、大豆等共73个植物属种2797个品种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图片

国内期货:截至2025年5月12日下午收盘,国内农产品商品期货,棉花、原木涨超2%,棉纱、花生、棕榈油涨超1%,苹果、红枣、白糖、豆一、玉米淀粉、鸡蛋、豆油小幅上涨;菜油、菜粕、菜籽、豆二、玉米、生猪、豆粕、粳米小幅下跌。

图片

山西:截至5月7日,全省小麦价格为1.17元/斤,玉米价格为1.12元/斤。

图片

内蒙古:目前,河套地区正在探索立体多熟种植模式,逐步由过去以粮食作物为母田扩展到以瓜菜为母田的套作模式,拓宽了套种作物领域,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实现亩均增产、增收5%以上。

图片

湖北:上周,全省中晚籼稻收购均价2638元/吨,中晚籼米出厂均价4057元/吨,早籼稻收购价2649,早籼米出厂价4007元/吨;小麦市场收购价2411元/吨,面粉出厂均价3182元/吨,麸皮出厂均价1719元/吨。

图片

加拿大统计局:截至5月4日当周,加拿大小麦出口量为51万吨,上周55万吨;杜伦麦出口量为20万吨,上周27万吨;大麦出口量为7万吨,上周6万吨;油菜籽出口量为18万吨,上周17万吨。

图片

欧盟委员会:截至5月4日,2024/25年度(始于7月1日)欧盟27国谷物进口量为27,045,985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上周同比减少3%;谷物出口量为27,537,161吨,比去年同期减少31%,上周同比减少31%。

图片

乌克兰农业部:截至5月9日,2024/25年度(始于7月)乌克兰谷物出口量为3618万吨,同比减少673万吨或15.7%。

图片

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截至5月7日,阿根廷2024/25年度大豆收获进度为44.9%,比一周前增加21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相比仅仅落后2.8个百分点。

图片
来源:农业农村部

5月12日全国主要地区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

来源:国家粮食交易中心

中 储 粮 集 团


央视财经 | 储粮新科技 人工智能助力中储粮藏粮于技

      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推出报道《储粮新科技》,重点关注粮食储存方面的新科技。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储备粮食的数量和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了1.4万亿斤的新台阶。丰收之后,怎么把粮食储存好,避免霉变虫害,减少粮食损失也十分关键。


那么如何运用新科技保障储粮安全,实现节粮减损的目的呢?

从空中俯瞰,四座白色的“大胖子”巍然矗立,这是专门用于储存粮食的新一代气膜粮仓,在不久前刚刚完成仓体充气成型。每个气膜仓高度33米,直径24米,可以存储9000吨粮食。

图片

在成都市新津区,四座气膜粮仓已经投入使用,这是第一代气膜粮仓,历经近两年的高温暴晒、风吹雨淋,外观依然整洁亮丽,和传统的水泥浅圆仓相比不仅颜值高,还有满满的科技范儿。


从室外进入到气膜仓内,就像在炎热的夏季进入到空调房中。粮仓中部的温度计显示粮仓内的温度为13度,说明气膜仓的保温隔热效果良好。

图片


作为气膜仓工程设计团队的成员,中储粮储藏院工程设计中心主任王跃,一直关注着气膜仓投入使用后的各项数据,特别是粮食温度、仓内温度以及能耗、成本等数据。这四座位于成都新津直属库的气膜仓,每个仓体高36米,仓容7500吨,粮食储藏高度达23米,现在里面储藏的都是大豆,大豆长期储藏最怕的就是当地的高温天气,高温、高湿容易导致大豆霉变、品质下降和营养流失,实时监测粮食内部的温度尤为重要。


在整个粮仓,均匀分布着25根蓝色的测温电缆,这些测温电缆深入到粮堆底部,每根电缆上有14个测温探头,对整个粮堆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不留死角的实时进行温度监测。当前粮温数据可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动态掌握粮食保管情况。若发现异常粮情,仓储保管人员将立即按规定处置,确保储粮安全。


在气膜仓外部的储粮综合管理控制平台上,可以实时看到每根测温电缆上测温探头的温度。

图片

仓内温度是12.9摄氏度,大豆的平均温度是12.3摄氏度,最高粮温15.8度,最低粮温9.4度。通过测温监测系统的数据来看,相比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浅圆仓,气膜仓保温隔热效果更明显,仓内的冷气不易散失出去,外部的高温也无法快速传导到仓内,确保了仓内粮食的低温储藏。特别在炎热的夏季,仓内粮面空调的运行时间远低于浅圆仓,粮面空调能耗降低50%


“这个是气膜仓901仓2024年储粮的三温图,这个红色线就是它的平均粮温。从粮温上来看,气膜仓整年它是处于准低温储藏的状态。这个线最高温不超过18摄氏度。


中储粮储藏院储藏工艺助理研究员王臣,自从2023年9月大豆入库之后,就一直跟踪气膜仓的各种数据,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对气膜仓内部温度的影响变化。从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全年大豆的粮温都在18摄氏度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即使在当地最热的6、7月份,气膜仓的仓温明显低于浅圆仓,最大温差在四度左右。


图片


既保温隔热又降低能耗,气膜粮仓相比浅圆仓保温隔热、气密性更优的秘密就在于它的结构。气膜仓的结构分为三层,外层是PVDF膜材,就像气球一样吹起来的高分子膜,不仅强度高、耐破损,而且还有很好的气密和防水性能。中间是一层聚氨酯泡沫保温层,如果说外层是给粮仓穿上了雨衣,那么中间层就是给粮仓穿上了羽绒服,起到隔热保温作用。第三层也就是最里面一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层,起到强力支撑的作用,也是整个粮仓能够撑起7000吨粮食压力的受力层。形象地说,气膜仓相当于给下面的仓体盖上了一床防水棉被,既有利于保温隔热、防水防潮,又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


图片


新型气膜仓在绿色储粮技术方面有独特优势,大大提升了粮食保鲜效果。新型粮食气膜仓的建设成本和传统浅圆仓相当,运行能耗可以节约30%以上,天然的隔热性和气密性还能节省仓房维修改造成本。


如果说气膜仓是让粮食储藏的环境更适宜,能够减少虫害发生,延缓粮食品质下降,那么在传统粮仓里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害虫呢?


“这两种害虫体型大一点是谷蠹,小一点的是锈赤扁谷盗。”

图片


这些在显微镜下爬来爬去的昆虫,都是常见的粮食害虫,也是粮仓里容易出现的害虫。在中储粮储藏院,研发人员正在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害虫,它能够在粮堆里精准地识别出各种微小的害虫。在实验室里,中储粮储藏院虫霉研究助理马一铭,取出一瓶专门喂养的害虫样本,然后把几只害虫放进小麦里的同时,用于人工智能虫情监测的白色补光球机开始转动起来,每隔一分钟,球机会对不同区域进行拍照,然后上传到系统进行智能分析识别。


显微镜下这个在稻谷上爬动的小虫,其实只有1.2毫米,算是粮食中最小的害虫之一。如果不用显微镜,都无法看清它的样貌,只看到是一个小黑点在移动。粮食中的害虫,大的也不过2到3毫米,这些害虫个头不大,但是破坏力惊人,一旦不能被及时发现,它们就会大量繁殖,啃食粮食。


中储粮储藏院虫霉防治中级师李丹丹从事粮食虫霉防治工作已经15年了,她告诉记者,米象、古蠹等钻蛀性害虫会咬破粮食的表层,钻进内部啃食粮食,而且它们的繁殖能力十分强大,雌虫一次可以产卵500枚左右,在适宜的环境里,一年之间就可以繁衍七代以上,都是知名的仓储害虫,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害虫是粮食的天敌,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蛀食粮导致数量损耗,二是降低粮食品质。


为了尽早发现粮仓里的害虫,消灭虫害,减少粮食损失,2021年由马一铭等人组成的研发团队想利用人工智能识别粮仓里的害虫。在研发刚刚开始的阶段,他们就遇到了难题,在图像背景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找到粮仓里隐匿的害虫,再精准识别出害虫的种类,这些都是不小的挑战。通过大量的计算分析、数据收集,2024年,他们终于研发出了储粮害虫视觉AI识别算法。目前,这套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已经在粮库内应用,它能够完成储粮害虫的自动监测、远程信息采集、智能识别与预警等多种功能。


AI虫情监测分析终端可较人工巡查提前30天发现害虫,其重要性在于实现早期预警,为及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另外,该系统对20余种储粮害虫的数量识别准确率现已达85%以上。


图片


在中储粮成都青白江直属库内,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已经上岗,它能够24小时对周围粮面进行定时监测,并通过后台系统进行分析识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绿色化、智能化的粮仓正在各地加速打造。除了粮食气膜仓、病虫识别技术之外,像智能扦检等新技术、新装备也正在粮食储藏中推广应用。


中储粮储藏院副总经理李月介绍道:“藏粮于技不仅仅是产前在农田种植环节的藏粮于技,也包括储运环节。通过在储藏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用一些科学的、适用的技术和设备,能够达到藏粮于技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储粮的科学减损。

图片

来源:中储粮集团

全国秋粮旺季收购完成 累计收购秋粮3.45亿吨

      2024年秋粮上市后,有关部门先后在河南、江苏、黑龙江、安徽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有效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
      当前,夏季粮油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小麦、油菜籽即将从南向北陆续收获上市,夏季粮油收购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重点省份加快腾仓并库进度,扩大收储能力,保障农民售粮顺畅。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饭碗——绿豆面条

      绿豆面条是北方人常吃的面食。其实,纯绿豆面黏度和硬度都比较大,很难擀成面条。人们通常按照绿豆和小麦1∶2的比例磨成面,这种面叫“绿豆面”,也叫“杂面”。用这种面擀成的面条,吃起来很筋道,兼有麦香与绿豆香味。中原地区的人爱吃“芝麻叶绿豆面条”或“霜打红薯叶绿豆面条”。

文摘自南京版社出版、师高民主编的“中国饭碗丛书”霍清廉编著的《 绿衣天使·绿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中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公开发布信息,如有侵权请告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即刻删除。

图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